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在连平县内莞镇蓝州畲族村建立防非宣传示范点,推动防非宣传进乡村。连平金融监管支局/供图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刘宋文
广东金融监管局立足金融监管局系统“四级垂管”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支局在县域金融风险防控一线的前哨探头作用,进一步提高非法金融风险响应及时性和处置专业性,推动防非打非职责在县域有序有效有力落地。
“有序”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拉紧防非打非责任链条
广东金融监管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统筹指导,推动建立上下贯通、责任清晰、执行有力的监管体系。一是配优三级垂管打非队伍。明确防非打非职能部门,配置“8+56+194”的三级打非专兼职监管干部队伍,为防非打非职责在基层落地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二是建立防非打非责任分工协同机制。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专责部门统筹”原则,制定任务清单,细化18类39项任务分工和9条涉非线索分办规则,推动各监管条线落实“管合法更要管非法”要求。三是推动地方政府完善打非工作机制。两次向辖内21个地市打非办和省内职能部门专题授课,解读防非打非政策;部署辖内分支局加强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分级推动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防非打非机制落地。
“有效”发挥监管支局前哨探头作用,形成覆盖县域的监管地网
广东金融监管局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注重在前端防范和中端监测中发挥主体作用。一是运用地方网格赋能。创新“金融网格+”管理模式,部署支局主动融入地方网格,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便于管理”原则,督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网点周边巡查,推动将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例如,佛山市顺德区通过综治网格监测发现高德地图APP标识“朝阳银行”风险线索,及时通报并联合顺德支局开展核查,协调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整改。二是开展“扫楼扫街”排查。部署支局通过组织金融机构分片包干、协同市场监管部门、联动地方网格员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扫楼扫街”,聚焦违规悬挂涉金融属性字样招牌、以银行保险机构名义开展业务、开展承诺高额回报宣传等7类重点,地毯式排查非持牌企业105258家、重点商业楼宇10456栋,及时发现涉非风险线索并向地方转交,实现防非打非触角进一步延伸、重心进一步下沉。三是通过文化浸润推动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支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深入镇街乡村开展宣教,营造非法金融群防群治新生态。例如,连平支局指导连平农商行在全县唯一少数民族村打造全市首个“防非宣传示范点”;雷州支局将防非宣传与地方传统戏剧“雷剧”相结合,借助民俗平台开展宣教。
“有力”推进县域跨部门综合执法,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和蔓延
广东金融监管局推动跨部门综合治理,增强执法有效性和处置完整性。一是严厉打击非法银行保险活动。落实“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依托地方打非机制,建立省市县(区)镇(街)四级跨部门协同核查机制,协同取缔、处置银行保险领域非法金融活动。例如,针对珠海横琴某科技公司未经许可筹备“**新华国贸银行”的风险线索,协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局、公安局和商事服务局开展联合执法,在其对外吸收资金前予以摘牌取缔,前端防控涉众资金风险。二是央地协同做好涉持牌机构风险核查。对持牌与非持牌关联主体的涉嫌非法集资线索,协同地方政府做好涉持牌机构风险核查处置。例如,针对地方打非办转来某持牌机构涉嫌非法集资风险线索,迅速组织属地分支局集中开展现场核查,并通过资金穿透、摸排股权关联关系等方式,协助地方核查处置。三是配合做好涉非风险研判和性质认定。切实发挥专业优势和重要参谋助手作用,靠前研究“两跨两新”金融活动,积极参与涉非风险集中研判,积极研提专业意见供地方政府决策参考。例如,主动研究“金融茶”业务性质和责任归属,推动压实茶叶批发交易行业主管部门责任;靠前摸排涉嫌假冒政企合作基金非法集资风险线索,提请地方打非办打击取缔,推动形成风险处置闭环。
来源:中国金融传媒